去现场|体育赛事直播是电视直播“皇冠上的明珠”
点击上方图片
跳转到JustPod小程序收听本期节目
37
本集《去现场》是一集串台节目,我参与了播客《翻转体育》的录制,和主持人滑轮、嘉宾远行一起聊了聊有关体育赛事直播。如果说电视直播是电视行业的一顶皇冠,那体育赛事直播就是这顶皇冠上的明珠。多年以来,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直播,也成为一个个推动电视工业与技术发展的里程碑,这集节目就从赛事直播背后的技术入手,为你揭开电视实况直播的面纱。
【本集话题成员】
远行,曾任英国广播公司(BBC)技术部产品总监,现供职于一家全球卫星公司任总架构师Hualun,播客《翻转体育》主播杨一,播客《去现场》主播(微博@杨一1)
2008年8月5日,美国一位自行车选手戴口罩从北京国际机场走出来。
REUTERS/Yves Herman
远行:对,我们那时候也戴防毒面具了,但是戴防毒面具不是因为怕空气污染,而是害怕万一有什么示威活动。
其实这种事情也不是大家专门针对中国,我们2016年去巴西的时候,每人发了两大瓶防蚊水,那个时候不是有寨卡病毒吗。不过我前一阵收拾东西,我还看到说这两瓶防蚊水一点都没喷,我在巴西一个蚊子包都没有。所以戴口罩戴防毒面具也不是专门针对中国,虽然是地球村了,但还是有很多信息障碍的。
杨一:其实那个时候有个大的时空环境,一个是2008年在国内,很多各种各样的势力其实都盯着奥运会这个事情上。再加上因为之前有“3·12”的事情,就发生在半年之前,所以那个时候才会有担心。因为那个时候会感觉到的确有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北京,也不太能说的上来有可能会发生什么?
远行:对,其实当时火炬传递的时候,在伦敦也闹得很凶。但我感觉是汶川地震以后,大家对北京奥运会的转播语调就转换了,也算是因祸得福。我们在那之前做了很多工作,包括专门去对央视的人进行培训什么的,这些现在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杨一:而且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当时柴静还在央视,柴静她们当时做了一系列关于英国的一些人物的采访。其中有一个嘉宾是Mark Thompson,讲的就是BBC在新闻上的经验,比如BBC如何严谨地报道新闻。
远行:而且我记的当时培训的时候,李瑞英进到那个会议室,我就跟那个人说这是我们中国首屈一指的节目主持人。他说可以看得出来,气质就不一样。
确实我觉得李瑞英的风度和其他的主持人比要更好一点,比如那时候罗京、康辉都在,但是你在会议室扫一眼,就会觉得李瑞英最有范儿。而且培训完跟她的交谈也很有意思,她就说现在这些新的主持人我都愁死了,我就想让他们去出外景,他们没有出外景,怎么会有第一手的经验呢。呆在播音室里是培养不出来的,可是怎么推他们都不出去。
所以当时给我的感觉是李瑞英对播音这一套东西,还有怎么培养下一代,其实是有一套自己的想法的。
02 精彩背后的辛苦
Hualun:除了当时对央视的培训,你对奥运场馆转播,你们技术团队会用到的硬件跟软件有没有什么很深刻的印象?跟其他的奥运会相比,当时北京奥运会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
远行:这就回过来Host Broadcaster这个问题。其实北京奥运会的转播办得好不好,说实话跟央视没啥关系。因为所有的设备,比如音频视频、摄像转播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且Host Broadcaster它们是专门做这种大型比赛,非常有经验的。Host Broadcaster是把比如说40路信号提供给电视台,然后电视台来编辑,出你自己的节目。这也是为什么当时人家说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或者BBC的报道比央视好,这个跟信号的质量完全没有关系,完全是在考你的审美。因为他们头一天是彩排过,都知道什么时间、地点会有什么活动,用哪个镜头不用哪个镜头,全是靠导播和导演在现场的功力。
所以信号质量好不好,是Host Broadcaster的事情,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美不美,是你电视台的导播和导演的功力。
杨一:我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有几个大的转播商,首先是NBC之类,属于给钱非常多的;央视是东道主的电视台;BBC是一个非常老牌的媒体。就是这些大的机构,其实是可以在北京奥运会8月8号那天晚上之前进去彩排,跟我们现在说的踩点是一样的。每一家机构会有一些名额,可以带着自己的摄影团队去拍需要的东西。
这个东西包括,是不是要专门去拍一些你们国家代表团的特写镜头,要不要拍你们国家元首或领导的特写,尤其中国非常在意这个事情,这些镜头肯定都是公共信号没有办法去完全照顾到的。所以这些大的转播商,可能背后又有非常多的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在,就会去拍一些东西。
其实我后来有相当于像拉片一样去对比过,就是说几个大的电视台之间播的片段,实际上央视跟BBC两家的主体的直播画面其实没有太明显的差别,因为他们用的都是国际奥委会提供的公共信号。所以我觉得有一点不是特别公平的事,实际上我觉得当时可能没有太多的观众说我可以同时看到BBC的画面,大家只是对NBC重新编辑过的画面印象特别深。
截图下方显示的是国际奥委会公共转播信号在北京奥运期间使用的字幕条模板
实际上我觉得对央视不太公平的是它其实大段的时间也是在用公共信号,我觉得这个当中没特别可以去指摘的地方,只是公共信号跟自己团队拍摄的信号之间切换的时候,或是拍摄不同素材的时候,导播的审美等等这些东西可能会有很多不太一样的地方。但是我坦白讲,虽然当时可能很多人被NBC的版本惊艳到了,但实际上我仍然认为公共信号,包括中央台当时对奥运会的直播其实做得并不差。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公共信号的团队当时完全介入,是深度介入到了整个开幕式的筹备过程当中。深入介入的意思就是说镜头怎么切换,每个机位要在某个时间点拍谁,给谁特写,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要跟整个开幕式的脚本融为一体的。我是觉得单方面地去批评央视当时做得不好,这个事情有点言过其实。
因为NBC重新编辑过,而且有一个时隔12个小时重新编辑的空间。而且这样一个商业电视台,它要跟广告利益去做结合,它对于节目的段落,包括对每一个段落的时长有非常严格的限制,所以它让这个东西变得更精致化了。但是这并不代表直播做得就不好,我觉得直播做得非常精彩。而且我甚至认为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之所以到现在也被大家认为很可能是奥运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届开幕式,公共信号的直播团队是功不可没的。因为确实是他们拍得好,才能让大家看到这个东西。
远行:对,这个确实是。因为大家可能不是特别清楚,这个Host Broadcaster,至少是它的技术团队,总部在巴塞罗那。它对这种大型转播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说他们头天晚上彩排之后,到第二天直播的时候,你坐在BBC总控室,就听他们在隔壁一遍一遍说“123”,其实后面是下了很多功夫的,虽然是一场直播,但是后面有非常多的心血。我想央视可能也是类似吧。
杨一:对,她刚才说“123”的意思就是他们整个电视直播团队和负责前面舞台表演的团队间,相互的配合度是非常高的,因为直播团队其实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拍谁。这里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地方是,很多观众会觉得电视台的摄像机是一个上帝视角,但是电视工业发展到2008年、2020年的时候,只要是一个能够筹备好的大型活动,它所有的电视转播全部都是跟着脚本来的,不是无目的地记录,而是在有意识地主动地去配合,甚至去升华整个活动。
远行:但是即便是有这种彩排,我们还是出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开幕式的时候我们的音频是要走5.1声道的,但是倒计时到零,要开场的时候,伦敦那边说没声。当时急坏了,后来没有办法,最后还是用立体声传出去的。
因为音频它有很多的U-Link,当时说把它拔出来再插回去一切就都ok了,所以他们当时把我们这些技术人员恨得要死。你想那个时候多紧张,但是就死活也调不出来5.1声道,这也是对BBC来说,北京奥运会最大的遗憾。
杨一: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应该也是欧美电视台历史上第一次用高清制式来直播。因为在之前雅典奥运会的时候,高清技术还没有那么普及。我记得BBC是在2007年开了HD的高清频道,所以大家都希望整个电视技术能有一个大规模的升级,让体验变得更好。
远行:是的,当时我们到央视给人家培训,一个是播音方面的技术,另一个就是专门讲高清制作的方面。因为BBC跟欧洲广播联盟(EBU)一起一直是在高清电视制作这方面是非常好的,所以我们当时也给这个团队讲了很多高清方面的东西。
高清也是挺逗的,因为不光是呈现的画面更好,还有很多其他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对整个化妆的要求就完全不一样了,演员脸上的点都能看出来了,再比如说拍一个酒吧的镜头,酒的名字都能看清楚了。一些拍摄剪辑的规则会要求,不能够有这种非常明显的元素,那么你要怎么拍。所以不光是画质好了,还有一些很精细、微妙的地方都需要重新推翻,重新制作。
Hualun:整件事情我听下来感觉,对媒体人来说2008年的奥运会在大型赛事转播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很多因素夹杂在一起,配合得还这么好。我想绕到Host Broadcaster这个问题上,因为张艺谋是总导演,他必须要跟Host Broadcaster通力配合,双方都需要知道对方在做什么事情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杨一:我甚至觉得他们就是一个团队里的人,张艺谋管理的团队很可能就包括公共团队电视转播的导播,也许他们都是一个团队里的人。
03 讲究的Beauty Camera
远行:BBC当时在2008年奥运会时候还不能够保每一场比赛都有转播,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要求。但是那个时候已经有Beauty Camera,就是专门拍旗子,拍场馆外景,拍火炬之类的。所有Beauty Camera的内容也会发布到转播之前订的信号通路(Feed)上,因为每订一个通路都是要收钱的,所以电视台也是根据预算来决定订多少道通路,然后就有选择性地报道对自己比较重要的比赛项目。BBC直到2012年才说,我们的目的是要报道每一场比赛的每一分钟。
杨一:我来补充一下刚才说Beauty Camera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实际上在中国的电视台里面是比较少用到的,但是国外的电视非常讲究这个事情。很多大型直播,尤其有广告时段的话,你会发现广告结束回来的时候会有一个所谓的Beauty Shot,可能就是个大全景的镜头,一般都是一些标志性的,非常有象征性的一些地点或者是一些物件。比如刚才说的火炬,火炬台,或者是鸟巢,会安排一个机位24小时拍这个东西。
英国天空新闻台在2020年美国大选开票直播中使用的Beauty Camera画面
全球的电视台只要付钱买了这一路信号,就可以随时调来用。当你在节目直播过程当中,需要渲染气氛,或是要告知观众地点要转换了,告知观众接下来直播的地方是在哪。它可能就是几秒钟的时间,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东西。
远行:但是如果用得好,你这个画面就会很美。就绕到刚才讲的审美方面来说,这个Beauty Camera其实对编导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杨一:这些Beauty Shot就会提供很多的作用,一个是填充这个时段,另外就可以暗示画面的内容发生在哪儿,大家现在状态是如何等等。奥斯卡颁奖典礼转播的时候也一样,广告回来就会从杜比剧院的舞台中央拉到旁边一个小金人的雕像,这个小金人的雕像就是专门为了拍这个镜头放在看台上某一个位置上的,这就是所谓的Beauty Shot。
奥斯卡颁奖典礼画面截图
然后我刚才说中国电视台很少用的另外一个原因,其实就是中国的电视台在安全播出这件事情上,非常矫情,非常较真。Beauty Shot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空画面里面会有很多不可控元素。
好比说如果要用纽约时代广场的一个空画面,万一有人在那突然举着一个什么反华标语,怎么办?所以它就会尽量避免出现用这种无法控制的画面和镜头。因为比赛场内可能有一些规则,出了问题可以去惩罚观众,对吧。但是在街上既没有安保人员去维持秩序,也没有一个所谓的规则去约束这些路人,万一出了这事谁负责?
我原来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每次到所谓的重点保障期,就是比如说全国两会、党代会什么的时候,我们都很小心。因为财经频道那时候每天晚上会有纽交所开盘的直播,我们那段时间很多时候就会改成电话连线,因为我们非常担心我们的记者站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大厅里,突然有一个人冲出来,喊了一句什么的口号或者是举一个旗子,所以我们就干脆改成打电话就别出镜了。
但我觉得这是个系统工程,延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延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延时当中还是有很多人的因素,比如说计时员的反应问题,切信号这个行为本身它的不可控性,人脑的反应还是有不可靠的地方。
我可以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东方卫视在2006年4月份的时候曾经去现场直播过当时的国家主席去美国访问,当时他跟小布什在白宫南草坪有一个欢迎仪式,中国电视台几乎没有干过这个事情,但就那么一次就出事了。
就有人在那大喊大叫,因为他离得很远,实际上现场的麦克风是不太能收得到这个音的,所以对于现场导播人员来说,他只是听到旁边有人在叫,但是他不知道叫的是啥,延时这个东西对他来讲没有太多意义。首先他很难留意到这么一个遥远距离的喊叫。第二等他注意到的时候,他也只是觉得那个人在喊叫而已,但不知道在叫啥。但这个事情最后的真相被揭露出来的时候,这就是电视台的失误。
所有的人都会指责说你为什么当时把这段播出来了?他不会去管说,当时导播员听得不是很清楚,或者是他离得很远。他不管,他只是说你让这么一个抗议的声音出现在了你播出的画面里。
04 体育转播推动技术变革
Hualun:技术上的话题我们探讨了不少,我还是想要听一听当初在北京奥运会现场直播的时候你们经历过的事情,因为你刚刚说你们是一个400人的团队,可能也很早就进到奥运村里面了,等到转播结束这个过程你们应该也至少呆了两个月吧。
远行:我能参与到奥运,也是因为原来的转播都是用专用网。但是大家都往IP上走了,我也是一直做这方面的内容,我能去北京也是因为北京奥运我们用流传输(IP Streaming),这还是一个很担风险的事情,尤其是这种大型的比赛。
当时我是做的东西一直是比较前沿的,所有的体育比赛都要打元数据(metadata),就是说一边看画面,然后一边就要打元数据“博尔特”、什么国籍、什么成绩这些东西。是因为这些素材回去都要导到资料库里,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搜索这些关键词,比如“博尔特冲线的镜头”之类的。
这些东西的操作就是找一些很便宜的学生,坐在地下室里一边看一边打。本来人是要在当场打,但是都弄到北京不现实,也太贵。所以就要把这些素材都发回伦敦去打,但是专用网又太贵,当时就把这些东西用流传输(IP Streaming)发回去。
我当时有负责大概20套节目是在用这个技术,它不是出现在电视播出,而是给后台支持做的。当时还是比较新的一套。后来慢慢发展,IP成为了主流,我当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参加了2008年的奥运会。但到后面2012年,再到后来巴西的奥运会我就没有再从头跟到底,巴西奥运会就都是远程遥控的。我觉得自己挺荣幸的,我在BBC的十几年正好经过了从标清到高清,然后转向IP制作的技术变革,这方面的整个一套都走了一遍。
杨一:但是实际上我小的时候就看到过,很多在80年代翻译成中文的书就已经有人提到高清电视,HDTV这个东西了。那个时候日本和美国已经在研制这些东西,其实一套技术从开发到测试,调整到一个可用的程度,再进入到所谓的民用领域——也就是从实验室走出来变成电视台能接受,观众也能接受,再到观众天天会看,其实这个时间非常长,几十年的开发。像远行这种很专业的一些研发人员需要一直做这件事情。
远行:后来发展到8K,其实8K有很多故事可以讲,尤其是日本人在这方面的成果。8K是比高清又加倍的,需要专门的摄像机,专门的放映机,整个制作要求很严,一套系统超级贵。
本来2020年应该是东京奥运会,所以8K这一套东西是要做给东京奥运会的。伦敦奥运会之前就已经跟NHK(日本放送协会)合作做了好多8K的样片,2012年奥运会的时候也播了一些,当时也围绕这一套超级贵的制作设备做了很多测试。我们之前去日本,然后他们弄了一个特别大的像暗房一样,让你躺在地上看他拍的8K的整个太空的画面,超级震撼。日本人在先进的技术这方面抠得是非常细,而且走得很远的。
杨一:对,我可以补充一下,8K已经在日本民用了,应该是2018年的时候NHK有一个专门的8K频道,就是为了卡着东京奥运会的时候展示一下这套非常成熟的东西。而且它不仅是在拍,还是在播,大家是可以看得到的。在NHK总部的展览厅和NHK博物馆里都有关于NHK参与研发这个东西的历程,而且是可以在展馆里面去感受8K电视的。
聊到这里其实我觉得和今天的节目主题是非常相关的。我和我原来的电视台的老领导都一直说,体育转播是电视转播的皇冠上的明珠。都是希望通过体育转播这样一个极致的使用场景来测试很多新的技术。
远行:然后我再补充一下,虽然我们说8K对画质的要求很高,但实际上8K对声音的要求也增加了很多。我刚才讲2008年我们要做个5.1声道的开幕式最后都没弄,但是作为8K来说,它的信道是21.3。你就想想每一套音频的信道如果没有压的话是3MB,你光音频有多少数据?
现在都说要沉浸式体验,怎么沉浸全是靠这个音频。你看电视就像是在足球场,你会觉得声音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当时我们做欧洲杯,Host Broadcaster就在巴黎专门设了一套,体验确实是非常好,完全是身临其境的感觉。因为不光你的画质好,音频也非常好。
杨一:实际上就跟我们每天下载电影是一样的,你下载一个480p画质的视频,还是下载一个1080p画质的视频,这些跟你的基础设施比如说带宽、网速这些东西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实际上8K,包括这种更高质量的音频,这些配置做得更高的结果就是它的数据会变更大,文件就会变得更大。怎么样能够保证在直播过程中连贯地传输这些东西,这对基础设施的要求非常高。宽带线路搭载的体积要特别大,线路本身也要保持一个非常高速的运转。需要伴随着一整套技术的提升才能做到画质变得更清楚,体验变得更好。
Hualun:可不可以解释一下之前提到的5.1是什么?
远行:最基础的理解就是一共有六个麦克风,有五个是在屋子里环绕分布的,有一个是在中间的位置。然后21.3就是有三个麦克风在中间,旁边上上下下有二十一个。
杨一:最简单的就是你如果去IMAX影院里看一些大片,很多时候你能听到一些细节的声音,比如说子弹从右边耳朵飞过去,可能这一秒都不到的瞬间,是需要好几个收音点的生成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5.1的话只能是五个角加上中间的那一个,沉静感没有那么强。但是如果是21.3的话,它的接力点就会非常多,比如说同样是子弹从你耳边射过去的这个效果,21.3就会捕捉得更细,这就是所谓的沉浸感。其实在大型比赛的直播中是一样的,因为你也需要去体验到一种就像是买了票在球场里的感觉。
而且我可以多补充一句,为什么我们会说体育转播会推动技术发展。体育本身是商业化、产业化非常成熟。第一,它基本上都是直播,不可能有录播的比赛,一旦要做就一定是直播。第二,只要它能播出去,就已经是可以赚钱的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铆着劲盯着一些比如说奥运会这样的节点,要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去实现一个技术上的跨越。
另外,体育比赛的直播非常复杂,它是一个你可以提前设置好,但临场又会发生很多变化的东西。如果一项技术研发了很多了,到了需要测试的时候,那么体育比赛的直播是展现技术是否完善的最极致的一个场地。而且,后面还有一大堆商业利益可以为这套研发买单。
不管这个开发团队是电视台机构里的人还是像索尼这样的商业公司,都会希望研发的这一套最好是能在奥运会这样万众瞩目的地方用上。所以你如果回过头去看,其实像奥运会或者一些大赛很容易成为电视技术转折的一个里程碑。
远行:虽然体育转播这么重要,不过其实BBC的总监从来没有是从体育部出来的,永远是从新闻部出来的。
杨一:所以我其实很好奇,BBC的体育部门在整个BBC的体系当中,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样子,或者说它的地位是如何的?
远行:它地位还是很高、预算也很大,因为伦敦每年的赛季都是固定的,什么时候赛马,什么时候网球赛,它都是排好的,所以它的预算很大,但是比较固定。但是新闻部就不一样了,新闻部每年报预算的时候,说我没有办法预测,我怎么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一个911事件,非常难控制,即便给了它一个预算,然后911发生了,你怎么办?你只能把东西往里填,只能向上要钱。所以新闻部一向是BBC最强势的一个部门,为什么BBC总监都从新闻部里出也是这个原因。
杨一:BBC这个体系还是因为它是个公共机构,所以它做的很多事情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商业头脑去算。每一个英国国民纳税的时候都会付一笔执照费(License Fee),哪怕只是消费流媒体上的内容,还是要交这个钱。法律规定这笔钱一定要进到BBC,即使你不看BBC。所以BBC要做的反哺社会的事情就是要用好电视和广播这种技术手段去做好该做的事,所以有很多事情没办法通过账面来算。
远行:对,如果你能证明你只听广播,你不看电视,你执照费就打一个折。原来看iPlayer是不交执照费的,后来发现这是一个漏洞,就把它堵上了。
杨一:原来我的大学老师之前在英国留学,她给我讲过一个原来留学的经历。因为穷学生没办法说去支付执照费,所以他们基本上都会买一个电视偷偷地去接收BBC的节目。
但BBC它是有车去查的,会去扫描一个社区里的信号。我不知道他的技术逻辑是什么,但我估计应该是这样,比如说在账上能查到的是有15户电视收我的信号,但扫出来发现有16户,多了一个东西在接收,就会去敲门,问你是不是没有交钱。我老师当时的处理方法就是他会把电视直接从窗户扔出去,因为二手的电视很便宜,但如果罚钱会非常贵。
远行:我当年入职的时候, 面试的一个考题就是怎么能够查到他没有付执照费。其实这整套东西是基于模拟电视的,模拟电视可以在固定频谱上发射出信号,所以其实就相当于去扫它频谱是怎么样,做一些处理就能够分析出来有人在看电视。但是这一套东西在数字时代是不能用的。
杨一:所以现在执照费的监管要怎么进行,要如何防止盗看?
远行:就是你去买电视的时候,人家就会问你的邮政编码是什么。
杨一:数字电视在中国的整转,就是从模拟电视整体转换成数字电视,其实就是从2008年开始的。大家家里面开始有了机顶盒。
远行:机顶盒那套东西当时是我们单位做出来的,所以我们单位别的不多,机顶盒一堆。动不动就说拿一个回家试试,那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杨一与一位BBC Sport记者在北京鸟巢体育场外,摄于2008年8月
Hualun:我在录这期节目以前,是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于电视技术的推动有这么大影响,有点像战争对于技术推动的意义。那么我的好奇就是日本为了东京奥运会做了这么多准备,然后现在可能没有用上。呢么体育比赛的下一个时间点,比如说2022年或是2024年,大家对于新技术的期待是什么?对于体育比赛来说,它下一个能给转播技术带来的考验是什么?
远行:首先免责声明一下,我因为已经不做媒体四年了,所以我可能讲的不一定准确。它是分几个方面,一个是从制作角度,一个是从播出的角度。制作的角度就是说信号怎么采集、怎么编辑这个过程。这部分对观众来说是不容易感知到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在往IP走,传送基于文件的内容(file-based content),不再像原来还用录像带。
当年我们做“温网”的时候,去温布尔登,就得先拉两卡车的带子过去,因为如果想调出来历届的那些镜头,只能这样调。现在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远程的了,需要哪个文件直接去数据库里调就行了。这是制作方面的改进,原来的那套系统全部都淘汰了。
然后从播出的这方面讲,一个就是刚才讲的8K,那是在大型活动方面。另外一方面是更注重交互性了,就像是现在视频网站上面的弹幕,电视其实做得不成功,但一直是想在这方面做。能够让很多观众在一起交流,这方面还是一直在探索。
杨一:我看体育直播的时候,我觉得整个转播里最厉害的一件事情就是导播可以迅速地在一个精彩进球之后马上进行回放,还有多机位的慢镜头。就像奥运会的直播非常明显,画面中会有一个五环标志飞过去。技术上是怎么实现如此快速地把一些片段调出来。
远行:制作方面我不是专家,但是有一些专门的制作设备商,比如说EVS,它们就专门做这套东西,而且它们是有垄断地位的,富得流油。比如BBC吭哧吭哧都得坐经济舱飞到北京去,他们全部都是用私人飞机过去。
然后另外就是,比如说像踢足球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它有条虚拟的线能够一直在银幕上标着,看谁越位或者什么。那套东西就是BBC的研发部自己做了一套软件出来。
Hualun:现在比如说NBA比赛转播时候,他们可以在场上投广告,跟这个有关系吗?
杨一:你说的那个东西,实际上它叫虚拟前景,现在有很多新闻演播室也会用这套,比如说播着播着,开了个坦克出来,其实是类似的技术。
远行:这些都是很成熟的了,所以他家一直很赚钱。当时我说是不是应该转行去做设备商,感觉他们好赚钱。但是后来是觉得媒体总得来说江河日下,还是离开了。
05 小众体育走进大众视线
Hualun:在美国,除了NBCSN,ESPN这些大的电视台之外,还有一些小的公司要尝试进到体育直播的竞争中来。比如有一个叫Flow Sports的小公司我很感兴趣,因为美国人对体育实在是太狂热了,狂热到中国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因为中国人不会说想要看家里小朋友小学的足球比赛。美国的校级规模的比赛做得很好,高中和高中之间的比赛,州和州之间的比赛都是很系统的,每年的赛制是很稳定的。
这么多的比赛,ESPN实在没法顾及到每一个州或者每一场。更不要说还有摔跤、马术这些小众运动。Flow Sports就有覆盖到这些,它就是这么起家的。然后逐渐开始吞食,包括ESPN对一些小众项目的控制。比如美国的职业足球大联盟比赛(MLS),有的球会(Club)有的时候跟MLS没谈拢,就会说我们把比赛都卖给Flow Sports,就不卖给ESPN了。
我的好奇之处在于,从一个技术角度来看,这些不是大型的赛事,有时候甚至是室内的比赛,它们对于成本的压缩已经到什么程度才能允许一个Flow Sports专注在小众运动的转播商居然可以逐渐开始站到台面上,甚至能影响到ESPN这样的大机构了?
远行:我还真有点了解,虽然你说的美国的转播商我搞不清楚,但是业界的发展我还是知道一点的。首先 BBC也在走小众,为什么BBC那么热衷放斯诺克,放飞镖,转播一些电竞比赛,是因为它预算低。像飞镖比赛用一个机位基本上就行了。而且它也比较愿意扶持一些小的体育项目,要考虑到一些小众人群的需要。
然后你说的这种商业行为我也是知道的,比如说我原来的一个同事,他们原来是做BBC iPlayer的,现在他整个团队就跳出来做这种东西。它之所以能够压缩成本,就是因为它所有的Feed,现在都是在云上处理的。因为原来你必须要把所有的Feed买过来,然后在演播室里再处理。
现在是因为技术的发展,它所有的东西都汇集在云里,全都是远程的编辑,然后转化、添加字幕,所有的这套东西都是云上处理的。我前同事的团队就是给这些小众体育来做背后的服务,比如印度的篮球,中东的板球。而且我最近还去看了一下,我说我不知道疫情期间这些体育项目怎么样了,好像也还挺好的。每一年他的办公室都在扩张,尤其是他给这些小众的体育比赛做直播的这些东西,还必须是有一套从原来业界过来的人才能明白,还有很多问题从细小的地方抠。
06 权力的“流”转
杨一:我们看到这两年传统的电视行业有一个很明显的下滑。以前这些大型赛事的转播,它整个的技术支持,主要服务的客户是这些大的电视机构,这些电视机构也是因为播出这些赛事可以得到很多收益,可以收回成本,也可以带动技术的提升。但现在有一个明显的事情是,很多的分销的、转播的东西,最后是被流媒体拿掉了。但我其实不太清楚的是在上游,比如说Host Broadcasterer,或者是比赛的主办台,这个身份会有一些变化跟转移吗?还是说它的格局基本还是原来的电视台在主导这个事情?
远行:对,确实是有转移,比如说原来在英国转播奥运的肯定是BBC。后来BBC就没有拿到残奥的转播权,被英国第四频道(Channel Four)拿到了,是因为BBC没有钱了,第四频道是觉得残奥会不是那么贵,然后又是独家。
后来发展到,BBC之前跟奥运会谈判转播权的最重要的一些人不知为何被BBC开了,他们跳槽去了Discovery探索频道。所以Discovery拿到了整个欧洲的奥运转播权,然后再作为二级分销商,跟BBC谈判。
这两年为什么Discovery这么牛,就是因为它更进一步地垄断了,然后有了更大的权力,也更重视跟流媒体之间的谈判。所以它垄断了,它直接就买断了整个欧洲。
杨一:但是在上游比如说提供技术的方面,它的身份会有变化吗?比如你们BBC原来做奥运会直播的时候,你的团队包括研发部门,你们的技术开发是可以支持整个流程的硬件软件等各方面。Discovery现在作为一个二级分销商,它会投入成本做研发这个事情吗,还是这些基础设施方面的东西实际上还是原来老牌的机构在做。
远行:硬件其实还好,因为我刚才说到欧洲广播联盟它在控制整个的标准。大家都得用一样的标准,用什么编码方式,我们都经常开会讨论。会在一些码率上、带宽上“讨价还价”。但这些其实都是很友善的讨论,技术人员没有那么多功利的要求,还是一切以质量为主,这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Discovery的技术实力肯定没有BBC强,它主要是从商业上来控制。
杨一:所以像欧洲广播联盟里面核心的一些角色,其实更多还是来自传统电视台这么多年的技术或者研发团队。
远行:对,这个圈子很小的,大家都认识。比如一个人说话,大家都知道这个人说话是对的。
杨一:但是你觉得这个权力格局未来会发生转化吗?比如说你刚才也提到说BBC也许因为预算下降的原因,它可能会把谈判转播权的人给踢掉。那会不会有一天它可能觉得研发部门也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可能有一些技术骨干就跑到了一些商业公司,甚至是流媒体公司。然后流媒体公司研发新技术,话语权慢慢地就会提高,你觉得这种趋势有可能会发生吗?
远行:有,现在已经发生了,比如说编码方式,原来就是欧洲广播联盟主导的,现在Google出来发布了一个开源的新的编码标准。开源了之后就没有授权的问题了,所以这些大的科技公司,这些“外来者”一下子就抢夺了话语权和科技制高点。
杨一:这种话语权的转化最后落到一个普通的观众眼前,会给他们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跟之前比会有什么区别?
远行:我觉得总的来说肯定是体验越来越好了,原来BBC刚刚装修Broadcasting House(BBC目前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总部大楼)里的演播室的时候是标清的,当时大家都说脑袋坏掉了怎么还不装高清设备,但就说是没有钱。现在你哪怕拿一个小手机看都是高清的对吧?
所以从经验上来说,编码技术更好了,需要的带宽就更小了,然后新闻播报的效果也好了,这个体验是没有话讲。不过原来像NBC它们去北京转播奥运会,有专门的厨师,有专门从美国带来的哈根达斯,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杨一:因为我记得上个月苹果iPhone 12发布的时候,它们当时做了一个很酷的宣传片,因为是5G手机,所以你可以看七路信号的比赛,自己切换视角和机位。你觉得这种技术的提升,会彻底改变大家未来看电视,看体育转播的方式吗?是不是以后导播都不需要了,大家都会习惯于自己切换镜头看。还是说原来最顶尖的那一套制作、分发的技术还是有用武之地?
iPhone12宣传片截图
远行:用武之地肯定有的。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你看转播的时候,你还是需要那条虚拟的线在,告诉你球的位置,还有距离世界纪录还有多少米。如果你只是看比如说Host Broadcaster这40套没有经过处理的信号,那谁给你解释这些东西。
可能像Hualun这种比较资深的体育迷,会说自己需要看原汁原味的不经过处理的画面。但是很多像我这种难得看一次体育比赛的人,我看BBC的转播,里面的解说讲得很清楚,计算机的辅助也能给我增加很多的补充信息。我觉得原来是大家都吃一个锅里的饭,现在因为社群的发展大家有各自的圈子了,有很多锅可以自己选。但是精华菜系永远是有观众的。
|||END|||
编辑制作:Alika / 苹果派|制作总监:王若弛
Logo设计:五颜六色的大亮哥 | 节目运营:得闻
文稿编辑:李文浩 | 排版:李文浩
---往期回顾---
《去现场》是播客与数字音频企业JustPod的一档原创播客,关注与媒体相关的人和事,也尝试从媒体与传播的角度观察世界。
订阅节目
Apple播客 | Spotify | 小宇宙App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蜻蜓FM | 荔枝FM | 芒果动听
搜索《去现场》订阅收听
听众联系处
如果你有什么想和《去现场》以及我分享的事情
或者想问的问题
都欢迎你写邮件至yangyi@justpod.fm
之后会在节目中不定期回复各位的邮件
粉丝群
微信搜索“qxcxzs”,添加“去现场小助手” 进群
或在后台回复“ 进群”,获取小助手微信二维码
点在看,一起去现场!